徐有功(公元643-702),名弘敏,东海郯人(今山东郯城人),隋唐之际国子博士徐文远的孙子。徐有功为官清正,秉公办事,敢于犯颜直谏,一身正气深得人心。
徐有功通过“举明径”走上宦途,任蒲州司法参军时,“为政不忍杖罚,人民服其德。”蒲州的老百姓为其恩德所感动,相约道:“凡是违反犯徐司法的法令而受到处治的人,大家一定要共同斥责他!”因此,在徐有功任职期间,社会秩序安定。
公元690年,徐有功任司刑丞,入朝为官。武则天称帝后,因怕大臣不服和谋反,信用酷吏周兴、来俊臣等酷吏,滥施刑罚。一时间冤狱四起,朝野震恐,人人自危,无敢言者。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,徐有功无所畏惧,如同中流砥柱,秉公执法,为冤案昭雪平反。他曾当面顶撞过武则天,得罪过武则天的亲信。为此他多次被罢官,甚至三次被判过刑,差不多丢了性命,但仍我行我素,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。 他对自己一生的起伏升降的态度是:“将死,泰然不忧;赦之,亦不喜。”他曾对亲近的人说:“大理寺是关系人们生命的所在。作为法官,要依法办案,不能为了自己免于灾祸,就按上峰的旨意,冤枉好人。”所以他在审案时,重证据,重事实,为不少人昭雪了冤情。这一点,很受时人尊重。吏民中有“遇来(来俊臣)侯必死,遇徐(有功)杜(景俭)必生”的谚语。武则天也赏识他的秉公执法,很器重他。酷吏们为他的刚强正气所慑,有时候也不得不稍有收敛。
皇甫文备,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,跟徐有功讨论案件,诬蔑徐有功与叛逆分子勾结,呈报皇上他的罪状,武则天将他革职。不久,皇甫文备被人告发,但徐有功却按正常的制度来处置他。有的人说:“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,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除罪行,为什么呢?”徐有功说:“你说的是私仇,我是坚持执法公正的人,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?”
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“坐逆”,都尉颜余庆因与李冲有交往,被诬告与李冲有预谋,武后命来俊臣审问。在朝廷上议论这一案件时,主管官员认为颜余庆仅为支党,依法当判流刑。武后已表示同意,而侍御史魏元忠却认为颜余庆应处以极刑,并没收全部家产。徐有功不同意处死,当着大怒的武后的面,历陈颜余庆不该处死的理由,最后颜余庆终于被免死。当时,在场议事的大臣、廷陛之下的卫士、仪仗等共数百人,看到武后发火,都低头缩颈,屏息敛气,唯恐大祸临头,而徐有功的从容自如却使武后的态度由大怒而慢慢平静下来。徐有功的有胆有识、谨慎办案,赢得大家的敬佩。
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子庞氏被家奴诬告,武后命薛季昶审讯。薛利用严刑让庞氏屈打成招,定死罪。庞氏之子为母上书申冤,徐有功仔细查证后,确定为冤案。薛季昶反回来诬陷徐有功与逆党合谋,罪当处死。当时徐有功还在处理公务,令史哭着把消息告诉了他。徐有功听后,冷静地说:“难道只我一个人会死,而他们就长命百岁不死吗?”慢慢起身,安步回府。武后召徐有功诘问:“近来你断案为什么多有失误?”徐有功回答说:“失误,是我的小错;好生,是陛下的大德。我正是按陛下的好生之德办事啊!”武后听了,默然不语。庞氏终于免去死刑。
徐有功执法公允,威望越来越高,被提升为司刑少卿。他敢于直言不讳,曾和武后进行声色俱厉的辩论。武后也曾多次怒不可遏,命令将他斩首,但临刑前又将其释放,由此武后对其更加敬重。徐有功死后被追封为司刑卿,越州都督,会昌年间又被追封为“忠王”。 公元702年,徐有功逝世,年68岁。